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

2017心泊個案觀察報告



2017年即將進入尾聲,今年心泊將療程室中,前來的個案所具有的共通之處,歸納整理,作為本年度的觀察重點,與大家分享。

2017年心泊的個案總數中,規律運動族群佔有比例超過80%,其中主要組成以重量訓練(包含健美、健力、肌力體能訓練等)為首,其次為耐力型運動(包含自行車、慢跑、游泳等),其餘運動專項組成則有籃球、飛輪、舞蹈、瑜珈等。其餘約20%個案主要以久坐辦公族群為主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每週進行規律訓練的運動族群,部分也具有辦公族群的身份,運動族群明顯的較少有下肢水腫的問題,然而久坐對於腰部造成的勞損,卻沒有顯著的差異性,由此可知坐式生活對於現代人健康的衝擊,不可小覷。

以下羅列幾大項目,做為今年度主要的重點報告:

一、恢復與訓練同等重要

這句話在諮詢時經常苦口婆心的跟個案提醒,我也深深相信大家都打從心底理解:您的訓練目標,不管是肌肉量、肌力、體能,各方面的成長,都是藉由訓練的刺激,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時間修復,進而達到超越自我的目標。

然而,知易行難,在療程室中最常聽到的傾訴就是「要是連續兩天不能進健身房我就開始焦慮」「雖然起床感到疲憊但今天應該還是可以練個OO部位」「我自己也覺得訓練完的伸展做得不夠到位」

是的,您的身體已經明明白白跟您訴說疲勞時,您卻無情的駁回這份要求,藉由看起來充滿毅力及堅持的訓練,也許可以表達您過人的意志力,並且短時間並不會感到特別的不適,也許完成訓練後的腎上腺素還會讓您帶著點兒超越自我的快感。但這種行為終歸跟集點一樣,短時間您是不會收到那份大禮,然而將眼光放遠,長期疲勞一點一滴的累積,當疲勞大於恢復,終究會將您引導上我們最不願見到的「運動傷害」。

回到原點,當您如此堅定執著的在訓練的執行時,您是否有執行同等的放鬆呢?拉筋伸展、滾筒按壓,按摩泡澡,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在執行,只是時間是否與訓練成等比?通常大家面對這問題都是報以赧然一笑。恢復並不等同什麼都不做,積極的恢復除了能幫助您的身體更快進入下一次訓練,並且能確保訓練的品質,更重要的是能避免運動傷害,導致讓您中斷訓練的遺憾發生。

二、保持彈性、過猶不及

本年度有不少個案分享,本來一週五天的訓練,到了某一階段卻呈現卡關狀態,但是透過適當的課表安排,一週三天的訓練卻很快的有了突破與進步。這其實也呼應了第一點,身體在超載的狀況下其實您也很難再多要求有什麼突破性的表現了。

一個線性的、眼光長遠的訓練課表,可以讓您不用付出過多的成本,例如訓練時間與私人行程時間競爭、訓練後過度疲勞影響生活品質、乃至於運動傷害造成的其他損失。這並非提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而是希望透過一個眼光放長放遠的想像,將您的生活與訓練有更融洽的結合,我相信每一位熱愛運動的朋友,都會希望未來的十年甚至幾十年,都能持續的樂在運動並且享受生活,所以不必為一時間生活中其他行程干擾到課表而焦慮,慢慢來,我們有的是時間。

三、正確方向大於埋頭猛練

努力毫無疑問是一種美德,但在努力之前我們要先看看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。埋頭猛練可以很感人但不一定會帶我們前往對的地方。套用在訓練上來說,首先您要清楚您的訓練目標,藉由清楚的目標才能制訂適當的訓練計畫,並且在執行時時檢測計畫是否能一步步帶領您完成階段性的目標。回到第二點,我們是充滿彈性而非一成不變的,隨時視自己的狀況調整,才會是一個聰明的作法。

關於這一點,雖然現今網路資訊便利,請教專業永遠不會是讓您虧本的作法。本年度有幾例因為訓練時角度問題導致胸背失衡的個案,經過調整後漸漸恢復平衡,在此先恭喜他們,其中不乏「要是早點知道正確的訓練方法,就不需要多走這一遭」的喟嘆。事實證明,埋頭刻苦的猛練並不會帶來較高的CP質。

四、問題總是會發生

完美的身體不存在。透過二元分類法來看待我們的身體,是不適切也不公平的。「有問題」的跟「沒有問題」的身體,其實都不存在。每一個呼吸、每一分鐘的新陳代謝,都讓這一分鐘的您跟上一分鐘的您組成不盡相同,沒有永遠的顛峰狀態,同樣的,也不會有永久的低潮。

您有專業的教練指導、您努力執行自主訓練,注意每一個小細節,但有一天問題就是發生了,這著實讓人感到挫敗。有時找得出原因,有時甚至連原因都很稀微,It just happened.

換個角度來看,透過問題其實是一個更深入瞭解自己、與身體對話的機會,疼痛與不適讓你有更多機會與自己的身體同在,同時也有了一個向內觀照的機緣,透過不同面向的觀察與詮釋,危機未必不是一個成長與突破的轉機。

五、身心交互影響

身體是工具、是容器、是結果,還是原因?

所有的身體工作到最後無可迴避的都要面對這扇大門。

面對這個問題並不代表要從科學走向玄學,從有形走向形上。在2017年的觀察中,健身的族群雖然很能同意「感受度」這個詞彙,但這個理解建立在訓練時「肌肉的感受度」,然而有些更細微的、向內的觀察,在健身這一個區塊可能因為外在的干擾而薄弱了。

如果您同意瑜珈、太極、舞蹈,具有某些「向內」、「柔軟」的特質,我深深相信重量訓練同樣可以帶領我們向內觀照。只是有時,健身房中那些重節奏的音樂、補充品裡面太濃的咖啡因,就像不停的風吹皺一池春水,心很難沈靜下來,看清水面下的東西。

身心從來就不是各自運作,瞭解到這一點,未來無論各個形式的身體工作或者運動產業,「全人療癒」勢必是殊途同歸。

六、自己的身體自己救

您帶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前來,期待在離開時有所改善。療程後,也許有著讓您驚喜的改變,又或許讓您失望了。心泊也許不是您尋求療癒的第一站,只是旅途中一個停泊的小港灣,如果您之前有過許多追求療癒的經驗,而在這發生了美好的轉變,那也只是因緣俱足,水到渠成。若您在此找不到滿意的答案,決定揚帆前往下一段旅程,心泊送上衷心的祝福,希望您的未來一帆風順。

所有的療癒不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,但若能參與其中醞釀的角色,成功不必在我。而其中最重要的是,最瞭解您身體的人,其實就是您自己,透過專業的協助可以幫助您更快找出問題,但恢復整體平衡的路上,絕對少不了您自己的努力。

對於心泊而言2017是從見山是山、見水是水,走向見山不是山、見水不是水的一年。手法化繁為簡,力道由剛轉柔,如果出發的目標是幫助個案恢復平衡,那麼強求個案達到「某個標準」,無疑是一種傲慢和自我中心。尊重每一位個案的獨特性,以及在這樣的身體表現背後,也許連個案本身都尚未察覺身體「暫時得如此」的委屈,給予深深的同理,我想這才是儀器永遠無法取代的,那一份來自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溫暖與支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